最新数据显示,在宜昌经济社会发展中,工业经济占据着宜昌大半壁江山,工业的稳与进,进与好,事关宜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。
记者了解到,上半年,全市1491家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864.48亿元,完成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.4%,高于全省2.4个百分点。意味着在困难与挑战面前,宜昌工业经济再次走出了“总体平稳、稳中有进、进中向好”的发展新局面。
改革之力,开启稳健发展新局
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,工业在行动。
记者从市经信委了解到,今年全市计划关闭煤矿55处,压减产能291万吨,并组织制定煤矿企业减量生产实施方案,同时,将小化肥、小黄磷、小硫铁矿及硫磺制酸等纳入淘汰重点,提出淘汰清单。
绿色征途上,改革阵痛已经显现。
上半年,宜昌原煤产量下降25.4%,黄磷产量下降9.5%。磷酸一铵、二铵、尿素、水泥等产品价格持续下跌,产值增速分别低于全市平均水平3.1个和4.7个百分点、低于去年同期2.3个和0.5个百分点。
挑战犹在,唯有保持定力,继续深化改革,方能勇毅笃行。
但改革,方向在哪?宜昌企业需要哪些“治疗良方”?
用电、融资等成本高企,是掣肘宜昌企业发展的关键症结之一。
为此,全市安排重点产业发展基金调度资金3.23亿元支持37家企业,落实市级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2000万元支持33个项目建设,强化各级降成本政策措施,为企业降低成本14.21亿元。
同时,为抓好项目建设这个“牛鼻子”,全市通过开展“开门红”和“重大项目推进月”督导,推行首席服务官制度,一对一服务全市77个投资过亿的重点项目。
改革重拳之下,捷报频传。泰盛化工10万吨/年草甘膦原药项目、兴瑞化工10万吨/年有机硅单体项目、葛洲坝当阳水泥4500吨熟料干法水泥生产线等相继投产达效。
与此相对应的是工业产值增速的逆势上扬。从一季度增速12.1%,到1至4月12.6%,再到1至5月12.7%,到上半年13%,稳定的上升态势,推动宜昌规模工业总产值居全省第2位。
加减之法,再奏提质增效高音
新常态下,粗放式的投资方式已行不通,代表绿色、智慧的有效投资将获市场青睐。
走势如何谁来判?从工业用电量这块衡量工业经济发展的“晴雨表”便能窥出一二。
上半年,全市工业用电量81.98亿千瓦时,同比增长0.61%,全市工业度电产值达34.9元,同比提高4元。
不起眼的提高4元,其背后却是用电结构的变化。
据了解,上半年全市重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同比下降2.91个百分点。轻工业用电量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同比上升2.28个百分点。
这一升一降,一加一减,是对工业发展过度依赖资源、能源的状况的有效改善。
究其原因,还是增速换挡、换道超越格局下,新动能频频发力换来的提质增效。
受益于光伏产业快速发展,各地区纷纷出台利好政策,下游采购需求增加,助涨多晶硅市场价格较年初上涨近4成,宜昌南玻硅材料公司满负荷生产,产值增长75.1%。
惠科电子宜昌生产基地全面投入使用,订单饱满,3条生产线满负荷运转,宜昌造HKC牌电视机、显示器已经销往意大利、德国、荷兰等多个国家,上半年已生产液晶电视75万台,完成产值4.6亿元、海外交货值2亿元。
贝迪克?凌云(宜昌)飞机维修项目正式投产,拥有120架次/年民航飞机整机维修能力,已入库维修民航飞机4架,项目全部建成后,年飞机维修、制造、改装产值可达到15亿元。
……
在以这些项目为代表的产业合力下,上半年新材料、生物医药、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产值723亿元、占全市工业总量的25%,同比增长18.2%、高于全市平均水平5.2个百分点。
谋远之举,阔步万亿腾飞征程
“打造七大工业千亿产业、总量过1.2万亿。” 全市工业“十三五”发展规划里,伴随着“中国制造2025”新工业革命,宜昌开启万亿工业征程。
信心,来自上半年节节攀高的各项增长数据——
全市工业增值税21.41亿元,同比增长8.7%,增速比1至5月回升2.7百分点;
铁路货运量完成121.5万吨,同比增长10.79%,增速比一季度加快3.64个百分点;
工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99.4亿元,同比增长31.7%,高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15.5个百分点;其中,制造业完成投资610.3亿元,同比增长32.9%;工业41个大类行业中有16个行业投资增幅超过30%,其中8个行业投资实现成倍增长。
规模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82.01亿元、利润174.16亿元、税金79.74亿元,同比分别增长11.1%、10.5%和9.8%;
信心,还来自市场需求不足情况下,部点重点产品逆势上扬,走出进中向好稳健步伐。
最新数据显示,50个重点产品中有36个产品增产,其中7个产品产量增幅超过20%,这包括,有机硅DMC增长237.1%、多晶硅增长90.4%、软饮料增长42.2%、草甘膦原药增长31.8%、盐酸瑞芬太尼增长23.0%、纱增长22.7%、乳制品增长22.3%。
而借力这些数据所“浇筑”的坚实工业底盘实现更好发展,关键还在于对产业的态度。
“我们将继续举全县之力支持兴发集团,发挥产业带动效应。”兴山县已发出强烈信号,兴山兴发,产业与地方同“兴”同“发”。
窥一县而观全市,去产能、降成本、补短板等一系列改革举措仍在深化,项目建设仍在火热进行,各项黄金政策正在不断落地深根……
正是这些举措共同发力,推进宜昌在新工业革命浪潮中,长挂云帆,破风逐浪,直抵更加绿色、更加智慧的美好未来。